安全知识

首页 · 安全警示 · 安全知识 · 正文

                 

了解高校诈骗

 



  部分不法分子利用在校学生阅历浅、安全防范意识差等弱点,潜入校园诈骗钱财,造成学生财产损失。保卫部收集整理了部分案例及有关防诈骗的知识,供大家学习,并引以为戒,提高学生自身安全防范意识,不给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机。

  校园常见的诈骗手法一、以高回报为诱饵行骗。不法分子常常以假冒伪劣的洗发水、文具、化妆品、运动鞋、笔记本电脑等向学生推销、销售骗取学生财物。2007年11月14日,一名自称是某笔业有限公司工作的刘某进入某高校学生公寓楼推销学生用笔记本和笔,并宣称其公司招聘校园代理,利润丰厚。以与市场较大的差价(并赠送一批笔记本)与学生达成销售协议。学生交付订货金额3000元,在宿舍打开包装箱查看时,发现所有的笔均没有笔芯,才发现上当受骗,作案人已早无踪影。

  二、利用手机短信进行诈骗。某高校一同学的手机突然收到一条短信:恭喜你的手机号中奖,奖品为一台价值二万元的笔记本电脑,请你于某年某月某日之前来我公司领取或电话联系。该学生信以为真,就按照短信息上内容办理,结果钱“物”两空,被对方骗走8000元现金。

  三、假冒身份行骗。2003年12月的一天,一伙不法分子窜至某高校,寻找到一正要回寝室的女生,冒充是北京大学某院系的学生,来重庆作社会经济调查时与带队老师走散,而今身无分文,并以此为借口向该女生借钱。为了得到受骗人的信任,还主动向该女生出示了早已伪造好的学生证、身份证、通信地址、手机号码,并向该女生许诺,一回校立即将借的钱归还,假装把该女生的地址详细记录下来。该女生信以为真,遂将自己一学期的生活费3000元全部从银行取出借给这几位“北大学生”,20多天过去后不见对方归还,方知受骗。

  四、伪造事实诈骗。2004年8月27日,某高校学生陈某接到一个电话,称她的手机与别人的手机串号了,需关机3小时,陈随即关机,当天上午10:40,陈某开机后便接到母亲的电话,告诉其一位自称系主任的人给家里来电话称陈某因车祸住院抢救急需9万元,陈某的母亲当时给孩子打电话不通,即按其提供的银行帐号汇出9万元。得知被骗后,陈某的母亲立即向当地警方报案,但为时已晚,嫌疑人已将所汇9万元从银行提走。

  五、银行卡诈骗。以外地某某大学的学生身份为幌子,谎称银行卡磁条出了问题取不出钱,欲借同学银行卡让“家人”汇钱过来,并借同学手机(通常是让同学把其手机卡取出,诈骗分子使用事先准备好的手机卡)向“家人”或“朋友”通电话,请被骗同学将自己的银行卡卡号念给诈骗者“家人”或“朋友”以骗取卡号,然后让被骗同学查询卡上余额时记住银行卡密码,或通过交谈了解到被骗同学的生日和可能作为密码的信息,然后用其他卡将被骗同学的银行卡调换,取走同学卡上的钱。

  六、网上购物行骗。07年10月,某高校一同学在网上看到一公司的网站中拍卖的手机明显低于市场同类商品的价格,他便与该公司联系,并立即按公司联系人王某提供的账号汇出1500元钱。第二天,对方给他打来电话说,不小心把手机的价格记错了要他再汇350元钱,该同学信以为真又汇去了350元钱。对方承诺说,他们已经发了快件,三天后就能汇到。谁知,该同学等到现在也没见到手机的影子,直到对方的手机再也无法接通,这时他才意识到受骗了。

  七、网上交友被骗。2004年某校一名女生在网上结识一名男士,几次见面后就熟悉了。有一天男子称是他的生日,便请女生到他的住地(租房)与他的二位朋友一起过生日。他们各自去菜市买鸡鸭鱼肉,回到住地自己动手做生日餐。其中有个青年买了些酒和饮料。吃饭时,三个男子喝白酒和啤酒,女生喝可乐。这位女生刚喝几口,就觉得头不对劲,一会儿就迷糊了。三个男子把她扶到床上休息,待女生醒来天已黑,三个男子不见踪影,自己身上一丝不挂,在惊恐中发现自己已被侵害,一时不知所措。后来在同学的陪同下报了警,经警方和学校一个星期的侦破,才将这伙专门利用网络作案的犯罪分子抓获。

  八、兼职受骗。2007年11月,某高校大四同学陈某,在某大学生兼职网上看到一家“XX网营销公司”招聘兼职信息,便按网上的地址到该公司面试,顺利地成为了该公司推销人员,推销品种为“林木校园”e卡通,金卡、银卡、钻石卡,价格100元—200元一张,称:“持卡成为公司会员后便可参加公司组织的同一首歌和各种活动”。很快,该同学就在学院大一新同学中销售出30余张会员卡,3个月过后,办卡的同学发现自己被骗便到保卫部报案,并协助保卫部找到卖卡的同学陈某。通过调查,陈某称:钱我全交到公司,现在公司负责人一直联系不上,自己一直没有拿到工资,自己也受骗了。

  九、传销行骗:近年来,传销势力在全国多个地区猖獗和蔓延,并将黑手伸向校园。由于许多大学生因面临毕业,受当前就业形势的影响,部分学生求职心切,对毕业后的工作或人生道路没有明确的目标,缺乏正确的人生发展观念,为找工作被传销组织以“高薪,好工作”等美丽的幌子所欺骗,结果深陷泥潭,难以自拔,有的即使逃离出来,但也造成了经济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损失.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有的被传销组织控制人身自由后逃离还要遭受对人身的伤害,严重的可能致伤、致残或身亡。朋友为自己找“好工作”的诱惑是大中专学生被拉下水的第一“帮凶”。很多学生只是听说传销,而没有真正地接触传销,被传销组织骗取的人都是对人生报有太大的幻想、不切实际,想一夜暴富的人,而传销组织宣扬的“好工作”“高收入”使他们丧失了抵制诱惑的能力,导致一些在校学生迷失于传销漩涡中难以自拔,还有一些参加传销的学生被传销组织者洗脑后对宣称的“一夜暴富”理念产生兴趣,或被传销头目提出的“平等”“关爱”等虚拟的东西所迷惑。因此,和众人一起睡地铺、一起拣菜叶、一起分享“成功”的感受,极易使涉世不深的学生深陷其中,容易被传销所骗的人一般为农民、社会待业青年和大中专院校学生。

  十、其他行骗:2009年4月,有不法分子冒充银行工作人员到某高校以调查学生银行卡持有和使用为由,打探学生经济情况,在得知学生有长时间未使用的银行卡后,便建议学生对未使用的银行卡注销,同时让学生填写调查表(姓名、家庭住址、父母姓名、电话、开户行、密码等)。表填好后,谎称为给学生提供方便,主动要求代学生办理注销,1张卡可退10元开户费。很多学生根本没有一点怀疑,将自己的银行卡交给对方换得10元现金。不法分子将学生银行卡拿到手后,冒充学生辅导员向学生家长打电话,谎称学生在学校得急病或出车祸在医院抢救,急需用钱,要求家长及时将钱存进孩子的银行卡,以此进行诈骗。此类骗术上学期在相邻高校发案多起。防范方法:如有发现人员在学院向学生进行各类调查、推销、代销、招兼职等行为,一定不能轻易相信,应及时报告保卫处。

 


上一篇:试析和谐校园视域下高校安全教育的问题及对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