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知识

首页 · 安全警示 · 安全知识 · 正文

浅谈教育新政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合作

 

【摘要】 一个学生的成长,单靠学校教育或单靠家庭教育都是不够的,只有家校携手合作,共同关爱学生,对学生的教育才会有针对性和连贯性。学校教育只有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才能取得满意的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 教育新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家校合作

  

   2009年6月12日,江苏省教育厅等部门颁发的“教育新政”,对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作出“五严”规定,并提出新要求。“教育新政”提出“切实把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并指出“大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注重优化家庭教育,正确引导家长关心孩子身心健康,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和管理孩子。”
  教师要想取得满意的教育教学效果,除了不断地完善学校教育,更要赢得家庭教育的支持,家校携手合作,共同探讨如何能使孩子成长得更好。由于大部分家长不是教育方面的专家,缺乏教育理论的指导,缺乏对青少年儿童生理、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的研究,面对着自己唯一的孩子又缺乏相关的教育经验,仅仅凭着对孩子的爱进行教育,往往会出现许多偏差,严重影响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效果。因此,学校教育必须加强与家庭教育的结合,增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和家庭教育的水平,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
发展
  1 平等沟通,家校合作促进学生成长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要想达到一致性,学校与家庭的交流和沟通是必不可少的,这是保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效合作的基本前提。对于学生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首先要从自身找原因,客观地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和家庭教育的工作,与家长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不要动辄就向家长“告状”,不要当众责备他们的子女,更不能指责家长。否则会造成教师与家长之间的隔阂甚至对立,损害教师的形象,降低教育的效度。教师与家长交流沟通时,双方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高低、尊卑之分,教师必须尊重家长、善待家长,才能赢得家长的理解和信任,才能保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合作。
  家校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让孩子充分享受来自教师和家长的关怀,坦率而真诚的交流是良好的家校合作的基础。教师要帮助家长承担起应尽的职责和义务,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工作,成为学校教育的合作者而不是指责者。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教师有责任面对不同的学生家长,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方法的指导,并与家长在教育学生上达成一致。
  2 踏实工作,让学校教育赢得家长的信任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的复杂,以至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善的效果。”在一个竞争与合作的时代,在一个教育信息化的时代,家校合作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无论是知识的传授、作业的批改,还是对学生的辅导等,都要认真负责,并注意与家长的沟通联系,要通过实际行动让家长看出教师的知识水平、事业心和责任感,让家长充分信任教师,从而无条件地支持配合教师的工作。
  实践证明,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家庭教育的优势在于家庭成员的接触方式是面对面进行的,成员之间互动的频率很高,而且主要是通过非正式的形式相互控制和影响;另外,父母通过情感方式对子女的影响在其效果上显得非常有力,家庭教育所具有的这些优势是学校教育无法比拟的。因此,教师要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就应该考虑如何获得家长的信任,如何调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的积极性,从而最终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
  3 因材施教,引导家长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
  美国著名的心
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弗洛姆说过:“家庭是社会的精神媒介。通过使自己适应家庭,儿童获得了后来在社会生活中使他适应其所必须履行的职责的性格。……家庭是造就人类个性的工厂。”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于儿童一生的教育具有绝对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最初打开学生智慧心灵重要的一环。学校教育就是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按照教育大纲的要求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的教育。一般来说,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了如指掌,能较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在家里的情况。教师通过家长会、家访、电话、短信等形式与家长保持联系,对全面了解学生有很大的帮助。现在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的多,因此“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现象非常普遍。不少家长对孩子寄予了过高的期望,却不能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由于家庭教育方法欠科学,期望过高,目标偏离等,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教师要理解家长的心情,善于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并对家庭教育作出一些实效性的指导。

   由于家长的职业不同、受教育的层次不同,教育孩子的观念不同,家庭教育的水平也参差不齐。要让家庭教育能与学校教育“步调一致”,真的很不容易,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努力帮助学生和家长解决实际性的问题。同时,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良好合作,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当学生切身体会到老师和家长在为其发展而共同努力时,他们会因此受到极大的精神鼓舞,从而产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并最终转化为积极进取的实际行动。
  4 诚恳交流,赢得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支持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西平先生曾说过:“学校教育如果不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就显得苍白无力。”目前,许多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教育观念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分歧,不少家长缺乏与学校教育携手合作的意识,缺乏与学校教育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家长的文化水平、素质和修养都不同,为此,教师应该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对不同类型的家长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对学生的优点和进步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热情地鼓励,对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要及时指正。教师向家长汇报学生的情况时,不要仅说存在的问题,还要找出问题的原因,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交流中,教师的言语要诚恳,要表达出急家长所急,想家长所想,喜家长所喜,忧家长所忧的心情,适时地帮助家长纠正一些不正确的教育观点,务必让家长明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任何教师,无论具有多么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修养,都不可能把复杂的教育工作做得十全十美、不出差错。因此,教师要放下“教育权威”的架子,经常向家长征求意见,虚心听取他们的批评和建议,改进自己的工作,从而保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合作的有效性。
  5 以人为本,家校合作重塑学生和家长的信心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家校合作教育往往被简单地误认为是家长到学校去参加培训或者参与学校组织的一些教育活动,甚至是家长与学校联手商讨孩子的教育问题。家校合作自然就走向以“升学为本”的合作模式上,双方都是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把孩子当成教育的对象。这种家校合作的教育无疑与“教育新政”的理念不相符,家校合作教育应该体现“以人为本”也就是“以孩子健康发展为本”的理念,应该是如何共同服务于孩子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使孩子得以全面和谐的发展。
  总之,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
历史

上一篇:试论大学生安全教育(一)

下一篇:浅析“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一)